【喜迎党代会•川轻化发展巡礼】川轻化五年科技事业发展:创新驱动,铸就辉煌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12-25

过去五年,是学校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是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科学技术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科技强校”为己任,以“局省共建”为抓手,以“博士授权单位建设”为目标,坚持“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在人才培育、平台建设、质量提升、成果培转、机制深改、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一、赓续红色基因,强化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引领

五年间,学校持续加强科技领域创新,深入推进局省共建工作。2023年,学校党委发文成立“局省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全校同参与、共投入的崭新局面下,科技赋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领域协同攻关,助力解决制约国家战略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难题与短板。共建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级项目29项,同时实现国家战略领域专利“零”的突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系列奖励支持办法,2023年国家战略领域科研经费支持高达567万元。此外,学校还新增投入1536万元加强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聚焦科技强校,汇聚高质内涵发展核心动能

在人才培育方面,学校紧抓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实施“652”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五年共立项支持了23个“652”科研创新团队,总支持经费达1230万元。同时,联合自贡市科学技术协会,连续三年共表彰了57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成功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夯实科研平台建设工程,奋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20个,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成都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创新中心、绵阳科技创新中心等新型研究机构,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大局,成功构建涵盖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的创新科研平台体系。

在质量提升方面,学校筑牢科技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动实施“有组织科研”,五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298项,科技活动总经费由2019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亿元。同时,学校密切关注地方产业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积极与多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围绕新材料研发、酿酒技术、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科技、城市建设与住房建设等主导产业开展了一系列校地企合作、产业技术攻关等工作,与省住建厅、雅安市人民政府、建瓯市人民政府、大邑县人民政府等政府单位和攀钢集团、天原集团、丝里雅集团等知名企业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6份,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载体立足地方所需优化科研布局,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五年来,学校与自贡市、宜宾市各大企业携手共进,已成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819项,累计合同金额突破1.54亿元。这些合作项目不仅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更为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成果产出方面,五年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131篇,授权发明专利783件、实用新型专利690件、外观设计专利50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一级行业协会奖38项。学校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完成高校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形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也为学校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机制改革方面,学校稳固科研机制深改工程,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通过实行“包干制”经费管理、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合作等措施,学校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推动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持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通过深化三级科研管理体系、组织科研秘书工作培训交流会等措施,学校不断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践行创新驱动,全面构建科技策源创新格局

学校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革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形成充满活力、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管理架构。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为学校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营造科研诚信氛围,推动学科交叉协作,激发学校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积极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激发跨学科创新潜能,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三是科学谋划布局,深化科教融汇,提高“两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打造一批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创新平台。深化科教融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人才培养优势反哺科技创新,形成科教相长、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过去五年,学校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技工作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